等待开学的日子,网课也精彩-钢琴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0-03-16

停课不停学,疫情之下,老师与同学们相聚于云课堂。来自钢琴系的网课是怎样的呢?小编带你来看看!

 

追求效率的科学练琴方法(三S方法)解析


倪海瑽


作为钢琴系的重要主干课程–《钢琴教学法》,倪海瑽老师对本系30余位学生(171、172、193)进行了线上直播授课(学习通平台),在一个半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授课中,倪老师针对本课程的性质、授课方式、考试类型与安排逐一说明,并针对如何认识钢琴、初学相关要点、如何科学练琴等话题展开阐述,师生虽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但仍积极在学习通平台文字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本次授课院督导组钦丽丽、李琳教授,院教务处单琲老师也全程在线听课,并在课后对倪老师的直播授课及现场教学气氛给予高度评价。

 

现象—练琴时间多效率低,有量无质


我们先来看一段我国某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其钢琴课上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老师,我这周平均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可这首10分钟的乐曲怎么也练不好,我很努力了,是我能力不够吗?”学生的疑问迷茫中充满了焦虑。

“确实效率很低,我也在想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难道你的能力的确无法胜任此曲?”老师的回答疑惑中充满了无奈。



“练琴时间多却效率低”,这是今日我国高校相当数量的音乐专业学生在练习钢琴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种有量无质的现象很多教师也面临着教学的困扰,迫切希望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有效率地练琴。

 

原因—缺乏科学系统的练琴方法



作为一门心理与生理运动高度结合的表演艺术,钢琴的演奏十分复杂艰难,需要台下大量的练习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达到舞台上那一瞬间的光辉。练琴是为了达到舞台上成熟演奏状态的前期铺垫与熟练过程,而很多学生往往在这一最重要环节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花了大量的时间练习就可以成功,实际效果却往往事倍功半。可见,缺乏科学系统的练琴方法是导致钢琴演奏“有量无质”的根本原因。

 

对策—采用追求效率的三S练琴方法(分段、分手、慢练)

    

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学习、教学经验,总结出“分段、分手、慢练”的科学练琴方法,由于这三个关键词的英文对照都是以字母“S”作为开始的单词,故笔者将其归纳为“三S练琴方法”。



一、分段练习(SectionalPractice)

站在作曲家的创作角度解读乐曲,不难发现乐曲通常由若干段落组成,段落间也存在逻辑的对比,首尾的呼应。让学生从分析乐曲的结构开始,先将乐曲分成若干段,每一段落单独反复练习,再将所有段落整合在一起练习,这种练习效果远比将乐曲重复性地从头过到尾要好。需要注意的是,段落之间的衔接是乐曲中起承转合的精髓,需要在分段练习后将各段落间的衔接单独拎出来反复演练,达到过渡自然的境界。


二、分手练习(Separate HandPractice)

具有多声部属性的钢琴乐曲,双手合奏本身就充满挑战,很多学生更是陷入了刚接触新作品就双手合练的误区,使得这种挑战难上加难。实际上,左右手在弹奏钢琴作品时通常都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能,简单的乐曲可能是双手分别负责旋律与伴奏,复杂的多声部乐曲(如赋格)可能一个手就同时兼管旋律与伴奏。两手一开始就合练往往导致弹奏顾此失彼,层次不清,在对待复杂的多声部乐曲时,应当逻辑性地采取先分手(甚至分声部)练习,再合手练习的顺序,提升练习效率。


三、慢速练习(Slow Practice)

不少学生都期待通过反复快练达到舞台上弹奏的效果,往往欲速则不达。实际上慢练才是克服技术障碍的根本,其功能就像是“放大镜”,通过慢练将乐曲中诸多细节放大了,使得练习的视野非常清晰。需要指出的是,慢练不意味着头脑反应变慢,再慢的速度下头脑也要提前思考,规划出方向后再由手来执行,这种逻辑顺序在由慢向快的过渡练习时尤为重要。


以上三S练习方法是笔者对科学练琴方法的总结,期待引起读者的共鸣!

 

倪海瑽,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副科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